- May 25 Sun 2014 22:29
雙連教會Power Station小家
- Feb 27 Mon 2012 23:29
海岸山脈的瑞士人
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
紀守常神父(Fr. Giger Alfred )是白冷會早期的傳奇人物。這位長得英挺,薄唇和眼睛總散發出無限魅力的神父,活潑得不得了,他幾乎將壯年歲月全獻給了東部,尤其是位於蘭嶼島上的達悟族同胞。
歐修士說,半個世紀前(一九五四年)在馬蘭天主堂服務的紀神父未經由長
上的同意,一個人從高雄偷偷搭了漁船到蘭嶼。在漢人眼裡,島上居民飢荒時得以山藤裹腹的蘭嶼島,是片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。
從早期遺留下來的某些影像中,後人幾乎可以斷定,當年正值壯年的神父一定愛極了他的達悟同胞。有幾張照片是紀神父頭戴達悟族銀頭盔與族裡老人面對面、鼻子碰鼻子地摟著合影。
八○年代之後,為了慶祝發現新大陸五百年,全球陸續出現許多檢討:殖民及外來宗教究竟是破壞當地文化,還是真的幫助弱勢民族?台灣也不例外。難得的是,東部人(尤其是早期的達悟人)對紀神父的印象,竟不是他所傳述的基督救恩道理,而是這位有血有肉真情壯漢的種種軼事。
為了維護達悟族的權益,紀神父常與駐守蘭嶼的軍警大打出手,我很難想像在高壓的戒嚴時代,氣急敗壞的老外與軍警打起架來會是什麼模樣?
「能給的全給了!不該給的也常不見。」歐修士說他當總務的時候,就常與對財物輕重毫不在乎的紀神父起衝突,因為這老兄三天兩頭把屬於修院的財產往外送。有時看歐修士氣急了,紀神父只是不好意思地聳聳肩:「天主還會再給我們的。」就這麼一句話打發過去。
六○年代,天主教會在梵二大公會議召開之前仍相當保守,除了全世界統一奉行沒有太多人懂的拉丁禮儀外,其教義也是唯我獨尊,非常排外。在嚴守戒命教條的保守氣氛中,紀神父的彌撒卻異常地開放。據達悟族人回憶,紀神父在蘭嶼開教初期,獻祭彌撒到了聖餐禮時,無論對方是教友或純粹因為好奇,只要前來領受,紀神父都會欣然地將白色麵餅分給他們。在他眼裡,基督是屬於眾人的,沒有甚麼教內和外邦人之分,受他幫忙的人也不一定得是教內的人。此外,他參加了達悟族所有的慶典(諸如飛魚祭、新船下水),就連一些不容更改的傳統禮儀,都順應在地文化而加以調整。
紀神父從一九五四年起,前後在蘭嶼服務了十六年。在那個原住民(尤其是男性只著丁字褲的達悟族)飽受歧視的年代裡,紀神父早將蘭嶼同胞視為自己的手足。多少次遇到達悟族同胞沒有足夠的裹腹食物時,紀神父總是噙著淚水咬緊牙關丟下一句:「我來想辦法!」就這麼把這重任扛了下來。
一九六七年蘭嶼的紅頭天主堂落成時,紀神父在傳統的迎賓儀式中,不小心坐空了椅子而摔倒,看在傳統的耆老眼中,這是個不祥之兆。
一九七○年三月十日,對蘭嶼教友來說,真是個悲痛逾恆的日子。紀神父自台東搭夜車送兩位原住民女孩到西部就業,在高雄坐上一部自嘉義送客來此的計程車,清晨,一夜未睡的司機在台南縣附近衝撞了路邊的大樹,紀神父被送到鄰近小診所後死亡,那時他不過五十歲。診所醫護人員自神父身上找到一串鏈珠,推斷這沒有任何身分證件的老外是位神父,於是輾轉聯絡台東的白冷會。
噩耗傳回東部,尤其是蘭嶼的教友,大家都悲慟不已,全鄉在紅頭天主堂為神父祈禱,當地政府更是極不尋常地以降半旗致哀。蘭嶼的信徒們為這位深受他們喜愛與敬仰的神父冠上「蘭嶼之父」的尊稱。他們深深記得,這位與他們同歡笑同哭泣的瑞士人帶領他們與窮困奮鬥,對抗外來的欺壓與歧視,更因神父的熱情與開放,重振了他們失落已久的自尊與自信。
紀守常神父過世的時候,我才十歲,當然沒有機會見到這位已成海角傳奇的瑞士人。
from 《海岸山脈的瑞士人》
- Feb 19 Sun 2012 19:41
新年箴言 / New Year Proverb
1] Prayer is not a "spare wheel"
2] Why is a Car's WINDSHIELD so large & the Rear view Mirror is so small?
擔憂帶不走明天的煩惱,只會帶走今天的和平
- Jan 03 Tue 2012 17:41
PS小組聚會 2012 Jan.-Mar.
01/08 小組分享 文欣
01/15 詩班練習 翠吟
01/22 除夕暫停
01/29 小組分享 文欣
02/05 小組分享 佩鈺
02/12 小組分享 鈞傑
02/19 詩班練習 翠吟
02/26 小組分享 文欣
03/04 小組分享 佩鈺
03/11 第一季出遊
02/19 詩班練習 翠吟
02/26 小組分享 文欣
- Dec 31 Sat 2011 23:16
痛苦會過去,美麗會留下
在臨盆前,每天挺個大肚子在病房間穿梭,和病人、家屬、看護之間的互動還不錯,他們有些像朋友,有些像長輩一樣地關心我,常問我何時要生產?會不會不舒服?還會提醒我坐月子要注意些什麼。由於這是第三胎,我有點擔心是否會提早生產,沒想到過了預產期卻遲遲未生,他們常開玩笑說:「妳最方便了,要生的話就從七樓病房走到三樓婦產科,不用擔心!」似乎他們也期待這個新生兒的到來,畢竟在安寧病房聽到好消息的機會並不多,對有些人來說,「沒有壞消息就是好消息」。
有些病人在絕望中找不到生存的意義,會問醫師:「可不可以安樂死?因為活著太痛苦了。」韋至信醫師就以我為例,希望他們能找到受苦的意義,這樣受苦才有價值。韋醫師說,如同孕婦懷胎十月,每天背著十幾公斤的東西在身上,若是找不到受苦的意義,誰願意每天背這十幾公斤呢?因為母親知道只要忍耐十個月,就會有個生命誕生,這個受苦就有意義了!
病患鄭女士聽了醫師的說明,反而問我:「懷胎十月只要忍耐就會有新生命,但我的病情只會更差不會更好,就算忍耐也不會好,哪有甚麼希望可言?」我鼓勵她每天想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,因為生病會讓我們看清楚很多事情,讓我們調整生命中各種事物的優先次序,看見親情的可貴,也看清許多事情無須太過計較。
我也以書法家田玉青先生為例,田先生如何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寫下聖經中智慧的話語,掛在7C病房,使許多人得著幫助。田先生找到了他受苦的意義。(參《醫生也醫死》一書中的『他仍在說話』一文)
韋醫師常提醒病人要找到受苦的意義。母親承受生產之苦,因為知道有新生命會出生;學生忍受熬夜讀書之苦,因為有上好學校的目標。那麼病人忍受病痛之苦的意義是什麼呢?我想沒有人能夠替他們回答,只有上帝有答案。除非找到受苦的意義,否則誰願意承受這樣的苦痛呢?我們能做的就是協助病人尋求答案,否則只是自唱高調而已。
這讓我想到曾看過的一篇故事: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瓦,在晚年因罹患了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,以致手指扭曲抽筋。他的朋友馬帝斯看他以指尖握著畫筆作畫,每畫一筆就會引起一陣疼痛,忍不住問雷諾瓦:「為什麼你這麼痛苦還要堅持繼續畫下去?」雷諾瓦回答道:「痛苦會過去,但是美麗會留下來。」
的確,「痛苦會過去,但是美麗會留下來」。雷諾瓦找到他存在的理由和受苦的意義,甘願為畫下美麗的作品而去忍受所有的痛苦。當我們試著去瞭解苦難的意義和目的時,就能夠「化苦難爲力量」,為人生劃下美麗的記號。
- Oct 01 Sat 2011 14:53
李家同:《深河》──遠藤周作的鉅作
遠藤周作「深河」神觀變異之探討與回應http://life.fhl.net/Literature/200909/02.htm 李家同:《深河》──遠藤周作的鉅作作者﹕李家同 我常常在想,希望有一天,我不敢堂而皇之地到大旅館去了,也不敢神氣活現地和大人物來往,到那時候,我才敢抬起頭來,勇敢地面對上蒼。 |
- Jul 30 Sat 2011 21:52
以色列專區
認識小編的人都知道
我對以色列有種難以言喻的嚮往
今年有幸走了一趟,更是被這個神祕國度深深吸引
http://ellentty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881843
PS小書庫當然也收藏了一些以色列的好書
跟大家分享
曠世奇族以色列 by 奧夫牧師
新創企業之國ˋ
今周刊以色列特輯
- Jul 17 Sun 2011 21:50
PS小組聚會 2011 Jul.~Sep.
7/03 小組分享by翠吟
7/10 小組分享by佩鈺
7/17 小組分享by文欣
7/24 小組分享by鈞傑
7/31 新生命餐會討論
8/07 新生命餐會練習
8/14 新生命餐會練習
8/21 新生命餐會練習
8/28 參加第三場禮拜洗禮典
9/04 小組分享by文欣
9/11 小組分享by佩鈺
9/18 小組分享by 翠吟
9/25 小組分享by 鈞傑
- Jul 17 Sun 2011 21:45
作者群像~江秀琴牧師~
她所牧養的教會為慕主先鋒教會,前身是錫安堂
江牧師擅長教導基督徒如何建立內在生活,如何安靜等候神
也就是如何和上帝建立個人關係
特別的恩賜在能夠讓人很希望來親近主,也更認識神
http://www.forerunner.cc/frcc/frcc/about.php
PS小書庫收藏
在基督裡的自由
謙卑
- Jul 17 Sun 2011 21:37
DVD & CD 專區